AI人工智能现状深度调研
第一部分:执行摘要与新战略格局
1.1. 2025年:智能体转型之年
2025年的人工智能行业,其核心叙事已从单纯的“生成”转向了更具变革性的“代理”或“智能体”(Agentic)模式。这一转变标志着一个根本性的范式跃迁:人工智能不再仅仅是响应人类指令的工具,而是正在演变为能够自主理解、规划、推理并执行多步骤复杂任务的智能体 。这一趋势并非仅限于学术界的探讨,而已成为塑造行业巨头核心战略的主导力量。
微软在其Build 2025开发者大会上,明确宣告了“AI智能体时代”的来临,并勾勒出一个宏大的“智能体网络”(Agentic Web)愿景,在这个网络中,AI智能体能够像今天的网站一样自由连接和自主协作 。这一愿景正在重塑工作场所的结构。一个全新的角色——“智能体主管”(Agent Supervisor)——正在浮现。这意味着从一线员工到最高管理层,每个人都将被期望去管理一个由数字智能体组成的团队,以增强其工作能力 。IBM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其报告指出,高达87%的高管预计,生成式AI将主要用于增强而非取代现有工作岗位 。
这种转变对企业领导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真正利用AI智能体带来的速度和效率,领导者必须下放更多的决策权,赋能团队以创新的方式重构工作流程并部署AI智能体,从而获得显著的绩效提升和竞争优势 。
1.2. 关键市场轨迹与财务现实
在战略转型的背后,是AI市场爆炸性的增长和严峻的财务现实。2025年,全球AI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000亿至2500亿美元之间,并有望在2028年超过6320亿美元,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另一项预测则更为乐观,认为2025年全球AI市场规模将达到7575.8亿美元 。
然而,这种高速增长伴随着巨大的成本压力。行业领先者OpenAI的财务状况是这一矛盾的缩影。截至2025年6月,其年化收入已飙升至100亿美元,但公司在2024年的运营亏损也高达约50亿美元 。这种“高增长、高消耗”的模式,迫使整个行业必须在追求技术前沿的同时,竭力寻找能够实现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和更具成本效益的技术架构。这种经济压力,正是推动行业从简单的聊天机器人向能够执行高价值业务流程的复杂智能体转型的根本动力。
1.3. 2025年AI生态系统的五大支柱
本报告将通过以下五个核心支柱,对2025年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剖析:
- 巨头战场: 解构微软、谷歌、OpenAI和Meta等行业巨头的战略博弈与生态系统布局。
- 硬件基石: 探究支撑AI革命的云端和边缘计算硬件基础。
- 架构突破: 分析驱动模型性能与效率提升的底层技术创新。
- 应用与变现: 审视AI如何被产品化、商业化并渗透到各个垂直行业。
- 治理要务: 考察正在形成的法律、伦理和安全框架如何引导和约束AI的发展。
这一系列分析揭示了一个核心趋势:向智能体的转型不仅是一次技术升级,更是一场应对高昂成本、寻求更高投资回报率的战略必然。企业正在从提供简单的AI工具,转向解决更复杂、利润更丰厚的商业问题,而这正是智能体网络的终极目标。
第二部分:巨头战场:战略与生态系统
在2025年,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已经演变为一场围绕生态系统展开的全面战争。各大科技巨头不仅在模型性能上展开军备竞赛,更在平台、工具、应用和开发者社区等多个维度上构建自己的护城河。
2.1. 微软:编织一张智能体之网
微软的战略核心是将其无处不在的软件和云服务,全面改造为一个以AI智能体为核心的协同生态系统。其目标是将每一位开发者和知识工作者都转变为“智能体主管”,从而深度绑定用户,巩固其在企业市场的领导地位 。
在Build 2025大会上,微软发布了一系列重磅产品,系统性地展示了其战略意图:
- GitHub Copilot的智能体化: Copilot不再仅仅是一个代码补全工具,而是进化为一个能够被分配完整开发任务(如修复Bug、实现新功能)的自主编码智能体。它能够自动规划、执行编码、并提交拉取请求(Pull Request)供人类审查 。这直接解决了开发者对超越代码片段、具备项目全局上下文感知能力的AI助手的迫切需求。
- Azure AI Foundry:智能体工厂: 该平台被定位为“AI智能体工厂”,不仅支持超过1900种模型(包括来自竞争对手的Grok、LLaMA等),还推出了“模型路由器”(Model Router)功能,可根据任务需求动态选择最优模型。此外,它还提供了低代码工具,用于快速构建、部署和编排复杂的AI智能体工作流 。
- Microsoft Discovery:科研智能体平台: 这是一个专为科学研究设计的智能体平台,旨在通过自动化假设生成、模拟和实验数据分析等流程,彻底变革材料科学、药物研发等领域的科研范式 。
- 智能体安全与治理: 微软推出了Microsoft Entra Agent ID,为每个AI智能体分配一个唯一的、可管理的身份,以解决“智能体泛滥”带来的治理难题。同时,将云安全工具Defender for Cloud集成到AI平台中,用于实时监控模型运行时的风险,如越狱攻击和数据泄露 。
2.2. 谷歌:统一AI技术栈
谷歌的战略是利用其在数据和分发渠道(搜索、Android、YouTube)方面无与伦比的优势,打造一个由其日益成熟的Gemini模型家族驱动的、深度整合的统一AI体验。
在Google I/O 2025大会上,谷歌展示了其全方位的产品线更新:
- Gemini模型的成熟与深化: Gemini 2.5 Pro和Flash已成为其AI产品线的核心引擎,并推出了一个用于增强推理能力的实验性模式“Deep Think”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Gemini 2.5 Flash引入了原生音频(Native Audio)功能,能够生成更自然、更富表现力的对话式AI 。
- AI Mode重塑搜索: 谷歌搜索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传统的信息检索工具,转变为一个能够进行多步骤推理和执行任务的对话式助手 。这是对Perplexity AI和OpenAI等新兴搜索挑战者的直接回应。
- Android与边缘AI: 通过全新的ML Kit GenAI API,谷歌正将Gemini Nano模型的能力推向边缘设备。这使得开发者能够在Android设备上构建保护隐私、低延迟的本地AI功能,这也是谷歌AI PC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 。
- 开发者生态系统的AI化: Firebase Studio正在演变为一个AI驱动的集成开发环境(IDE),用于构建全栈的生成式AI应用 。同时,谷歌推出了名为“Jules”的异步编码智能体,可以直接在GitHub代码库上工作,与微软的GitHub Copilot Agent形成正面竞争 。
- XR与多模态的未来: 谷歌明确地将其Gemini模型与Android XR(扩展现实)计划相结合,预示着AI助手将出现在未来的智能眼镜和头戴设备中,提供更加沉浸式的交互体验 。
2.3. OpenAI:在增长、竞争与审视中前行
OpenAI的战略呈现出一种双重性:一方面,它致力于推动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技术前沿;另一方面,它必须快速扩大其企业业务规模,以覆盖其惊人的运营成本。
- 产品与财务表现: 截至2025年6月,OpenAI的年化收入已达到100亿美元,有望实现全年127亿美元的营收目标 。这一增长主要由ChatGPT的付费订阅(拥有超过2000万付费用户)和企业API服务驱动 。然而,公司在2024年的运营成本高达约90亿美元,导致了约50亿美元的亏损,凸显了其面临的巨大财务压力 。
- 未来模型展望: 备受期待的GPT-5模型预计将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发布。据称,该模型在特定任务上将达到“博士级别”的智能水平,这是OpenAI维持其技术领先地位所必需的下一次重大飞跃 。
- 法律与监管风暴: 《纽约时报》提起的里程碑式版权诉讼,对OpenAI训练数据的合法性构成了根本性挑战,是其面临的主要法律威胁 。此外,一项法院命令要求OpenAI无限期保留用户数据,这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隐私合规和运营负担,OpenAI正在积极上诉以推翻该命令 。
2.4. Meta:开源力量的颠覆者
Meta的战略是利用其庞大的计算资源和广告驱动的商业模式,将开源AI“武器化”,通过商品化基础模型层,来颠覆那些依赖销售专有模型API的竞争对手。
- Llama 3与3.1模型家族:
- Llama 3系列模型基于一个高达15万亿(15T)token的庞大数据集进行训练,其性能和效率相较于前代有了巨大提升 。
- Llama 3.1的发布更是将竞争推向了新的高度,其包含一个拥有4050亿(405B)参数的前沿模型,支持128K的长上下文窗口,并具备更强的推理能力,直接对标顶级的闭源模型 。
- 在架构上,Llama 3.1采用了优化的解码器-唯一(decoder-only)Transformer架构,并引入了分组查询注意力(GQA)机制以提升推理效率,同时配备了更大的词汇表(tokenizer)以更好地处理文本 。
- 生态系统整合: Llama 3模型已通过Meta AI助手深度集成到Facebook、Instagram和WhatsApp等Meta旗下的核心产品中,这为其提供了海量的数据和用户反馈循环 。同时,它也在AWS Bedrock等主流云平台上提供,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
2.5. 挑战者联盟:Anthropic、Mistral与企业级战役
在巨头之外,一批资金雄厚、技术精湛的挑战者正在以其独特的定位,争夺市场份额。
- Anthropic (Claude): 该公司以安全、可靠和企业级应用为核心卖点。其Claude 3.5 Sonnet模型在编码和智能体工具使用等基准测试中表现出色 。值得注意的是,Anthropic推出了专为国家安全机构设计的Claude Gov模型,这凸显了其瞄准高风险、受严格监管行业的市场策略 。
- Mistral AI: 这家来自欧洲的初创公司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布一系列开源和专有模型,迅速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 产品发布速度: 2025年,Mistral密集发布了用于代码生成的Codestral、用于推理的Magistral,以及一个全新的Agents API,展示了其强大的研发和产品化能力 。
- 战略定位: Mistral采取了双轨并行的竞争策略。它通过发布性能强大的开源权重模型(如open-mixtral-8x22b)来构建开发者社区和品牌影响力,同时通过提供优化的企业级专有模型(如Magistral Medium)和全栈式平台“Le Chat Enterprise”来实现商业变现 。
这种竞争格局揭示了一个深层次的行业动态:一场关于“解绑”与“重新捆绑”的博弈。以Meta和Mistral为代表的开源运动,正在将原本由OpenAI等公司提供的单一、庞大的语言模型“解绑”成一系列可供选择的、专门化的开源组件。作为回应,微软和谷歌等平台型巨头则在进行“重新捆绑”,它们不再仅仅销售模型API,而是提供一个集成了开发环境、安全编排、治理工具和生产力套件的全栈式、一体化的AI生态系统。未来的市场格局,将取决于企业客户最终是更看重开源带来的灵活性与控制力,还是更青睐一体化平台所提供的易用性与无缝集成。
第三部分:硬件基石:驱动AI革命的动力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底层硬件基础设施的支撑。从训练前沿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到将智能带入千家万户的新一代个人电脑,硬件的演进正在为AI革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1. 数据中心:对AI算力永不满足的需求
2025年,科技巨头在AI基础设施上的资本支出持续飙升,其主要投向是用于模型训练和推理的AI服务器 。英伟达(Nvidia)虽然在AI加速器芯片市场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整个生态系统正在不断扩大。市场对AI服务器的需求预计将保持稳定增长,其在服务器总出货量中的渗透率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15.0% 。
对大规模、高互联算力的需求,也催生了新的数据中心架构。为了更接近可再生能源,企业开始构建地理上更分散的数据中心集群,这些集群通过高速网络连接,横跨数百甚至数千英里,以确保长距离的可靠数据传输 。
3.2. AI PC的崛起:边缘侧的智能革命
2025年是AI PC(人工智能个人电脑)发展的关键一年。各大市场研究机构均预测,AI PC将迎来爆发式增长。Gartner预测,2025年AI PC出货量将达到1.14亿台,占PC市场总出货量的43% 。其他分析师则认为,其渗透率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可能达到40%至50% 。
- 关键参与者战略:
- 英特尔(Intel): 正全力推广其酷睿Ultra(Core Ultra)系列处理器(第二代),并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量产采用其下一代18A制程工艺的芯片。英特尔的战略重点是提供卓越的性能、能效,并构建一个广泛的软硬件生态系统 。
- AMD: 正在推广其锐龙AI(Ryzen AI)处理器。该系列处理器集成了CPU、GPU和专用的神经处理单元(NPU),旨在本地加速AI工作负载,提升设备性能 。
- 用户价值与应用场景: AI PC的核心价值主张在于提升生产力、增强数据隐私(通过本地处理)、降低延迟和提供个性化体验。其关键功能包括实时语言翻译、智能背景降噪、以及能够学习用户偏好和工作习惯的AI助手 。
- “杀手级应用”之问: 尽管硬件已经准备就绪,但能够引爆市场的AI PC“杀手级应用”仍在探索之中。行业共识是,它很可能是一个能够深度整合用户本地数据和工作流的、高度个性化的AI智能体 。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一新兴市场的格局,下表总结了2025年AI PC市场的关键信息。
特性/指标 | 英特尔(Intel) | AMD | 市场分析(Gartner, Canalys等) |
2025年市场渗透率预测 | 厂商未提供具体预测 | 厂商未提供具体预测 | 43% (Gartner) |
核心处理器产品线 | 酷睿Ultra 200系列(vPro, HX, H, U, S) | 锐龙AI移动/台式处理器 | – |
核心架构组件 | CPU, GPU, NPU(集成于酷睿Ultra) | CPU, GPU, NPU(集成于锐龙AI) | CPU, GPU, NPU是AI PC的标志性配置 |
宣传的用户价值 | AI驱动的生产力、增强的IT管理、高级安全性、无缝连接 | 改善协作体验、优化设备性能、延长电池续航、个性化计算 | 换机需求和国补激励是主要驱动力 |
关键OEM合作伙伴 | 联想、戴尔、惠普等主流PC厂商 | 联想、戴尔、惠普等主流PC厂商 | 联想等厂商积极推出创新形态AI PC产品 |
3.3. 量子计算的地平线
尽管仍处于早期阶段,但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的交叉领域正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2025年,量子计算领域的研究重点正转向解决极具挑战性但至关重要的量子纠错问题 。
在此过程中,AI被视为管理这些复杂量子系统、优化纠错算法和提升量子硬件整体性能的关键工具 。这预示着,在更长远的时间尺度上,两大前沿技术将实现深度融合,共同解决药物发现、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复杂难题。
第四部分:AI能力与架构的突破
2025年AI能力的飞跃,得益于一系列底层技术架构的重大突破。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模型的性能,也显著提高了其训练和推理的效率,使得更大、更强的AI模型成为可能。
4.1. 动力引擎:混合专家模型(MoE)的影响
混合专家(Mixture-of-Experts, MoE)架构是近年来大型语言模型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创新之一。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神经网络的设计理念。
- 技术原理解析: 传统的神经网络(或称为“密集模型”)在处理任何输入时,都需要激活其全部参数。而MoE架构则不同,它将模型中的某些层(如前馈网络层)替换为由多个小型的、专门化的“专家”子网络组成的集合。同时,一个轻量级的“门控网络”(Gating Network)会根据输入内容,动态地、智能地选择并激活最相关的少数几个专家来参与计算 。
- 核心影响: 这种“条件计算”的模式,使得模型可以在总参数量上实现巨大扩展(例如达到数千亿甚至万亿级别),同时将单次推理所需的实际计算量(FLOPs)和能耗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与同等计算量的密集模型相比,MoE模型能够实现更快的预训练速度和更低的推理延迟 。
- 实践应用: Mistral AI发布的Mixtral 8x7B和8x22B模型,是成功应用MoE架构的杰出开源代表,它们以相对较小的推理成本实现了与更大密集模型相媲美的性能 。Meta的Llama 3.1同样采用了MoE架构来提升其训练效率 。
然而,MoE架构也带来了一个新的权衡。虽然它降低了推理时的计算成本,但模型在运行时仍需将所有专家的参数全部加载到内存(VRAM)中。这意味着,即便是开源的MoE模型,也对硬件的显存容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一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既推动了模型能力的民主化(更多人可以接触到强大的开源模型),又在部署层面巩固了云服务提供商的优势,因为只有它们才能提供拥有海量显存的顶级GPU资源。
4.2. 超越文本:多模态革命
2024至2025年,AI在多模态领域的进展尤为显著,尤其是在视频生成方面,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
- 视频生成的成熟:
- OpenAI Sora: 以其生成更长、更具叙事性、场景连贯性强的视频而闻名,展现了强大的创意灵活性 。
- Google Veo 2/3: 专注于高保真度、电影级的视觉质量和逼真感。Veo 3能够生成1080p以上的高清视频,并对提示词有更精准的理解 。
- Stability AI Stable Video 4D: 将技术推向了新的维度,能够从单个视频生成动态的、多视角的4D资产,可直接用于游戏开发和视觉特效制作 。
- 架构的统一: 当前的一个关键研究前沿是开发统一的多模态框架。这类框架旨在单一模型内融合对多种模态(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的理解和生成能力。这需要弥合在多模态理解领域占主导地位的自回归(Autoregressive)架构,与在图像生成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扩散(Diffusion)架构之间的鸿沟 。像GPT-4o这样能够原生处理和生成多种模态内容的模型,正是这一趋势的早期商业化体现 。
4.3. 开源与闭源的性能差距
- 趋于收敛: 顶级专有(闭源)模型与顶级开源模型之间的性能差距正在迅速缩小。斯坦福大学的报告指出,在某些基准测试中,这一差距在一年内已从8%以上缩减至仅1.7% 。
- 驱动因素: 这种趋同主要得益于Meta的Llama 3.1、DeepSeek的V3等一系列性能强大的开源权重模型的发布,以及以Hugging Face为中心的开源社区的协同创新 。
- 效率的提升: 更小规模的开源模型正变得异常高效。例如,在2024年,一个仅有38亿参数的模型(如微软的Phi-3-mini)已经能够达到两年前需要一个5400亿参数的庞大模型才能达到的性能水平 。这标志着算法效率的巨大进步,意味着可以用更少的算力和数据实现更高的性能。
第五部分:应用层:变现与垂直化
人工智能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其应用层面。2025年,AI能力如何转化为商业产品、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以及如何深入垂直行业解决具体问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5.1. AI赋能的开发者:代码生成的现状
- 高采用率与低信任度的矛盾: AI编码工具已成为软件开发领域的常态。调查显示,82%的开发者每天或每周都会使用这类工具,并报告了显著的生产力提升 。然而,一个普遍的“信任鸿沟”依然存在:开发者并不完全信任AI生成的代码,他们频繁遭遇模型的“幻觉”(即生成看似合理但实际错误的代码),并抱怨工具缺乏对项目特定上下文的理解 。
- “AI债务”的出现: 这一新术语描述了因匆忙部署AI生成代码而产生的隐性成本。开发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审查、测试、重构和优化这些代码,以确保其符合生产环境的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最初的效率增益 。
- 向智能开发平台的演进: 解决“AI债务”的关键,在于AI工具的演进方向——从简单的代码片段生成器,转向具备深度、项目级上下文理解能力的智能开发平台。未来的趋势是采用多LLM架构,集成自动化验证流程,并赋予工具自主的智能体能力,使其能够理解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 。
5.2. 新SaaS手册:AI的商业化模式
AI正在从根本上改写软件即服务(SaaS)的商业规则。传统的按用户数、按月付费的订阅模式,正面临被颠覆的挑战,因为AI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它所完成的“工作成果”,而非仅仅是提供“软件访问权限” 。
- 新兴的商业模式 :
- 按使用量付费(Usage-Based): 根据消耗的资源(如处理的token数、API调用次数)收费。这是基础模型提供商普遍采用的模式。
- 按积分/信用付费(Credit-Based): 用户预先购买积分,在使用不同的AI功能时进行消耗。
- 按成果付费(Outcome-Based): 这是最前沿的模式,服务提供商从AI创造的实际业务价值中抽取一定比例作为报酬。例如,Chargeflow公司为其客户成功追回的退款中抽取25%作为服务费 。
- 混合/分层附加(Hybrid/Tiered Add-ons): 许多传统的SaaS公司选择将AI功能作为其现有分层定价模型中的一个高级附加选项。这是一种低风险的、渐进式的AI商业化探索方式 。
- 案例研究:Salesforce Einstein: 作为企业级SaaS巨头,Salesforce通过其Einstein Copilot和Salesforce GPT,将生成式AI深度嵌入其销售云、服务云和营销云等核心产品中。它通过提供超个性化营销、智能销售线索评分、零点击销售预测和更智能的聊天机器人等功能,向客户展示了AI带来的明确业务价值,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商业化。这为大型企业如何在现有平台上叠加AI价值层并成功变现,提供了一个范例 。
5.3. AI在高风险垂直领域的应用:以药物发现为例
- 生物学基础模型: AI在制药领域的应用正从单点工具走向平台化。研究人员正在构建“生物学基础模型”,这些模型通过在海量的多模态生物数据(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病理图像等)上进行训练,旨在揭示复杂的生命规律 。
- 成功案例: 一批AI制药公司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例如,Insilico Medicine利用AI在短短数月内完成了传统方法需要数年才能完成的新药靶点发现和候选分子设计工作 。Recursion Pharmaceuticals则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海量的细胞表型图像数据进行高通量筛选,以发现新的药物疗法 。
- 行业影响: AI正在加速药物研发的几乎每一个环节,从靶点识别、虚拟筛选,到临床试验设计优化和患者分层 。据估计,到2025年,将有30%的新药是通过AI辅助的方法发现的,这标志着制药行业研发范式的深刻变革 。
5.4. 聊天机器人之战:用户指标与市场份额
在消费者端,AI聊天机器人是竞争最激烈的领域。用户规模和市场份额是衡量其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 市场主导者: 截至2025年中,ChatGPT凭借其先发优势和强大的性能,依然是市场的绝对领导者,拥有约1.23亿的日活跃用户(DAU)和接近60%的市场份额 。
- 挑战者阵营:
- Google Gemini: 用户规模增长迅速,月活跃用户(MAU)已达4亿,但其日活跃用户约为4000万至4500万,市场份额约13.4%。这表明其用户粘性和日常使用频率相较于ChatGPT仍有较大差距 。
- Microsoft Copilot: 市场份额与Gemini相当(约14%),其主要优势在于深度集成在Windows操作系统和Microsoft 365办公套件中,拥有庞大的潜在用户基础 。
- 新兴力量: Anthropic的Claude和Perplexity AI等新玩家正在快速崛起,不断蚕食市场份额。其中,Claude的用户季度增长率高达14%,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
下表直观地比较了2025年主要AI聊天机器人的用户参与度和市场份额。
聊天机器人 (开发商) | 月活跃用户 (MAU) | 日活跃用户 (DAU) | DAU/MAU 比率 (用户粘性) | AI搜索市场份额 (2025年6月) | 核心差异化/战略 |
ChatGPT (OpenAI) | 约9.5亿 | 约1.23亿 | 约12.9% | 约60.6% | 前沿模型性能,强大的品牌效应 |
Google Gemini | 约4亿 | 约4000-4500万 | 约10-11% | 约13.4% | 深度整合谷歌生态系统,利用搜索流量 |
Microsoft Copilot | 数据未公开 | 数据未公开 | 数据未公开 | 约14.3% | 原生集成于Windows和Microsoft 365 |
Claude (Anthropic) | 数据未公开 | 数据未公开 | 数据未公开 | 约3.2% | 聚焦企业级应用,强调安全与可靠性 |
Perplexity | 数据未公开 | 数据未公开 | 数据未公开 | 约6.2% | 专注于提供准确、有来源引用的答案 |
1.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
2. 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您必须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3. 不得使用于非法商业用途,不得违反国家法律。否则后果自负!
4. 本站提供的源码、模板、插件等等其他资源,都不包含技术服务请大家谅解!
5. 如有链接无法下载、失效或广告,请联系管理员处理!
6. 如遇到加密压缩包,请使用WINRAR解压,如遇到无法解压的请联系管理员!
7. 本站有不少源码未能详细测试(解密),不能分辨部分源码是病毒还是误报,所以没有进行任何修改,大家使用前请进行甄别!
66源码网 » AI人工智能现状深度调研